二次泵系统的设计及控制方法探讨(三)
下面以图8为例,计算系统在不同负荷分布不同控制方式下所需的水泵扬程。为简化分析,计算中假设用户设计负荷相等,且用流量代替用户负荷变化。计算结果见表1及图9。
图8 带有6个相同末端的空调水系统图
不同负荷分布不同控制方式下水泵所需的扬程(单位:kPa) 表1
流量
用户6处定压差
用户1处定压差
负荷集中于近端
负荷集中于远端
比例负荷
0m3/h
48.00
48.00
48.00
84.00
45m3/h
48.67
58.57
49.65
84.66
90m3/h
50.91
71.67
54.66
86.67
135m3/h
55.34
83.55
63.00
90.00
180m3/h
63.67
92.52
74.67
94.68
225m3/h
78.71
100.68
89.67
100.97
270m3/h
108.00
108.00
108.00
108.00
图9中,OP为水泵曲线;OQ为系统曲线;OAN为远端定压差、负荷集中于近端的控制曲线;OCN为远端定压差、负荷集中于远端的控制曲线;OBN为比例负荷变化时的控制曲线;由曲线OANCO组成的封闭区域即为远端定压差控制时系统工况点的变化范围;ODM为近端定压差控制曲线。
图9 不同用户负荷分配时的控制曲线
通过上述分析计算,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
① 系统近端定压差时,水泵扬程需求仅取决于负荷大小而与负荷分布无关;远端定压差时,水泵扬程需求不仅与负荷大小有关,还与负荷分布有关。
② 除用户全开或全关两种工况外,远端定压差时系统扬程需求较近端时小,系统运行较为节能。这是因为远端定压差时,系统具有最大的可变扬程。
③ 系统远端定压差时,用户负荷集中于近端时系统扬程需求较比例负荷时小,负荷集中于远端时系统扬程需求较比例负荷时大。这是因为远端负荷需要的输送能耗大。
结论
在空调变水量系统设计中,国内常采用分集水器压差旁通控制的一次泵系统,国外常采用带桥管的二次泵系统。本文对二次泵系统形式、负荷调节及压差控制策略进行了探讨,得出以下结论:
二次泵系统通过设置桥管,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冷机定流量负荷变流量的矛盾,而且实现了系统各部分水力工况隔离,同时具有分布式水泵水力稳定性好的特点;
当供冷系统容量较大且负荷变化范围较宽时,采用多泵并联变速运行可有效降低运行能耗,在低负荷时系统仍能保持较高的效率。
水泵调速采用远端恒定压差控制时,系统具有最大的可变扬程,运行能耗较近端压差控制要小。远端压差控制的扬程需求不仅与负荷大小有关,还与负荷分布有关。
参考文献
[1] 陆耀庆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.6.
[2] Luther K. Variable Volume Pumping Fundamentals HPAC August 1998.
[3] Luther K. Applying variable volume pumping HPAC October 1998.
[4]Weinstein Taylor and Associates The PST System Hydronic circuitry for high efficiency. http://www.wtaeng.com
[5] 江亿 用变速泵和变速风机代替调节用风阀水阀 暖通空调 1997 27(2)
[6] 秦绪忠 江亿 供热空调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暖通空调 1998 28(3)
[7] ASHRAE. 1995. 1995 ASHRAE handbook –HVAC applications, Chap.34 Testing, Adjusting and Balancing. Atlanta: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, Refrigerating and Air~Conditioning Engineering, Inc.
[8] Hegberg, R. A. 1997. Selecting control and balancing valves in variable flow system. ASHRAE Journal. June, pp53~62
[9] Petijean, R.T. 1992. Total balancing. Tour & Anderson.
[10] 施俊良 调节阀的选择 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.12
作者简介
李建兴,男,1972年生,汉族,山西原平人,天津大学讲师,工学博士,参与编写著作一部,已发表论文十余篇,现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。通讯地址: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天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00072 电话: 022~87892934 电子信箱: Ljx918@eyou.com
- 上一篇:二次泵系统的设计及控制方法探讨(二)
- 下一篇:控制工业机动车内电磁阀的方法及装置